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
来源: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:2012-12-31
1 一般资料
本组58例中,男性51例,女性7例;发病年龄在36~62岁之间。其中伴有不同程度胆囊炎者47例,无典型症状者11例。息肉数量均在5枚以下且多为粟米样,或如绿豆或如黄豆大小。所有病例的诊断和疗效均依照B超或彩超的检查结果评定。
2 治疗方法
清胆散结丸由柴胡、枳壳、半夏、黄芩、郁金、丹参、赤芍、茵陈、大黄、鳖甲、乌梅、僵蚕、连翘、薄公英、薏苡仁、玄参、夏枯草等组成,水泛为丸。口服,10g/次,3次/d,3个月为1个疗程。
服药期间保持情绪舒畅,禁食辛辣烟酒、肥甘厚腻之物。
3 治疗结果
治愈(症状、体征消失,息肉完全消失)23例,有效(息肉明显缩小,症状体征改善)31例,无效(息肉大小无明显变化)4例。总有效率为93%.
4 典型病例
孙某,男,38岁,1997年4月18日诊。患者以脘腹胀满纳呆,口微干苦,尿黄,大便干结20余天来诊。就诊前曾在某医院以浅表性胃炎论治罔效。体检时无明显阳性体征。查肝功能:TB21μmol/L、DB10μmol/L、ALT正常。B超探查:肝脾正常,胆囊壁增厚,回声增粗,并见囊内1枚如绿豆大和2枚粟米大小强光团,后不伴声影。诊断为胆囊炎、胆囊息肉。
按上法服药3个月后,临床症状消失,肝功能正常,B超复查仅见胆囊内0.2cm×0.2cm之息肉1枚。再以清胆散结丸治疗,继续治疗3个月后,复查B超示息肉消失,病告痊愈。
5 讨论
胆囊息肉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,只有在合并胆系感染,或发生胆道阻塞,或恶变后才会出现临床症状。中医认为,该病的形成多与饮食、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。过食辛辣烟酒、肥甘厚腻之品,或情志失调,以致气滞血瘀,痰湿、热毒瘀阻于脉络而成。
笔者认为,胆囊息肉属中医“胆胀”之列,治疗当以理气活血,清热解毒,化湿祛痰,软坚散结为法。清胆散结丸方中,柴胡、枳壳疏肝理气,连翘、黄芩、蒲公英清热解毒,郁金、丹参、赤芍活血化瘀,半夏、薏苡仁、僵蚕燥湿祛痰散结,鳖甲、乌梅、玄参、夏枯草软坚散结,茵陈利胆,大黄通利腑气并凉血活血。诸药合用,共奏理气活血、清热解毒、化痰散结之功。
笔者认为,散发的粟米样的胆囊息肉易治,比较大的息肉,或反复并发感染及伴有结石者难 治。难治者宜早行手术治疗。